白继涛是一个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孤儿,然而他却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受到了亲人般的呵护,得到了家庭的温馨。
王士河老人与白继涛非亲非故,自己儿孙满堂,却又领养了这个孤儿八年。他的慈心善举,大爱情怀,感动了无数人,大家都亲切的称他“最美关工人”。
王士河同志
一
2010年冬,乡野空寂,寒风阵阵。公正街道敬老院迎来了一位特殊成员,九岁的白继涛。原来,小继涛出生在哈尔滨市双城区新兴街道东兴村一个窘迫的家庭。在他未满三岁时,父亲得了肺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还欠了外债。年轻的母亲,一狠心抛下他们父子俩,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父亲不久也撒手人寰,扔下一个尚未懂事又无依无靠的孤儿。街道办事处于是把小继涛安置在本地敬老院抚养。后来小继涛又被转到公正街道敬老院,就读在公正小学。
刚来时,他总是愁眉苦脸,少言寡语,学习无兴趣。常常一个人站在大门外,呆呆地向远方眺望。在他幼小的心里,总觉得自己是另类,仿佛只身挣扎在无边的海里,仿佛是一片永远在空中飘动的树叶,既可怜无助,又前途未卜。陌生感让他心里很不安,经常在敬老院里哭闹,吵着要回原来的家,他和院里的人关系越来越不好。敬老院的院长,乡关工委委员王士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苦命的孩子可怜啊!他太需要一个家啊!这位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感到一种伟大的责任和神圣的义务在召唤他。他和老伴商量后决定把小继涛领回家抚养。为了让小继涛接受自己的家,他三天两头地先领孩子回家,让小继涛习惯和家里人相处,逐步和家人建立感情。最后,他们全家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把小继涛接进了家门。
二
年近七旬的王士河,虽是军人出身,但有一腔铁血柔情。儿子开大货车,干活儿中规中矩。儿媳妇在幼儿园打工,尽职尽责。孙子王春成比小继涛大3岁,在学校品学兼优。老伴儿一辈子吃斋念佛,心地善良,人称“活菩萨”。一家人和善满门,家风良好。他们把小继涛当成亲人,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老伴为他做可口的饭菜,洗衣服。儿媳妇为他买合身的衣服和鞋。儿子每次回家都要多买些吃喝用品。老王更是百般呵护,一有空就和他聊天,给他讲故事,领两个孙子进城逛公园,进商场,和他沟通感情,生怕他有别的想法。两个孩子处的跟亲兄弟一样,一天到晚,形影不离。以前经常遭人白眼的小继涛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小继涛生病的时侯,一家人急得不行,送他住院打点滴,老两口日夜陪护。当人们知道了小继涛的身世后,大家都对王士河一家赞不绝口。小继涛喜欢穿白色的衣服,王士河和老伴总是让他干干净净去上学,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同学们都称他是“白马王子”。全家上下都对他特别好,邻居们都说,就是亲爷爷、奶奶,亲爹亲妈也未见得能把孩子照顾的这么好,小继涛简直成了你们家的“小皇帝”。
还别说,孩子还真惯不得。王士河一家对小继涛照顾的无微不至,可小继涛从小失去父母,家庭教育缺失,一旦环境变化,思想苗头就分了岔子。一度上课睡觉,有时中午不在学校食堂吃饭,也不回家,而是自己买着吃,顺便上网吧,迷恋网络游戏。老师教育他,他也不听不改。王士河很生气,但这个孩子毕竟不是亲孙子,一不能打,二不能骂,只能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王士河就给他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闹粮荒忍饥挨饿,经常以野菜充饥。为了减轻家庭生活负担,经常是半耕半读,早晨起早捡粪,到生产队干活,到上学的时间再从生产队跑回来吃饭上学。等到放学后又到生产队去劳动,晚上还要参加夜战。星期天、节假日都像大人一样劳动。一年下来,大人在生产队挣三千工分,王士河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也能挣上一千五百工分。没有时间休息,很少有时间去玩。老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小继涛,要珍惜人生大好的学习时光,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不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不愧于王爷爷、王奶奶的一片苦心,不愧于九泉之下的父亲的冥冥心愿。王士河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继涛啊!人生一世不容易,难免要遇到沟沟坎坎,但这些既是人生的不幸,又是对人思想和品性的最大磨炼。我们既不能被困境压垮,更不能在幸福的生活里堕落。人生要学松树经得起严寒困苦,也要学习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坚定人生信念,耐得住苦寒,经得住诱惑,把握好人生征途的每一步,实现心中的理想,报效国家,服务于人民。这些穿心入肺的话语,像春雨,似阳光,滋润和温暖着小继涛的心田。小继涛泪流满面,悔恨自己的行为,表示要痛改前非,做个好学生好孩子。
小继涛变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人也变得勤快了。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走在前,干在前。有一次,在野游活动中,一个同学不小心掉到一个深水坑子里,情况很危险,小继涛二话不说跳进一人多深的泥水里,把这个同学托起来,在其他同学的协助下,把人救了上来,等自己被人拉上来的时候,全身又脏又湿,还喝了两口臭水。他的行动让老师和同学肃然起敬,人们都把他看成了小英雄,受到师生的好评和表彰。每天放学后,他都帮奶奶做家务,侍弄园子。爷爷奶奶的腰不好,洗脚的时候手够不到脚,他就主动给爷爷奶奶洗脚,把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士河夫妇与孤儿白继涛合影
三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小继涛安心于王爷爷家生活不到两年,又一次变故突然降临。2012年春,全区敬老院再次合并,将公正敬老院合并到朝阳乡敬老院。人随院走,白继涛虽然住在王士河家,但仍然是敬老院的一员,所以,白继涛要和老人们一起转走,而此时,王士河被公正街道党委任命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这事儿,让小继涛慌了神,他扑在爷爷怀里,担心地问:“爷爷,这回我还得走吧?”看着孩子可怜巴巴的样子,王士河潸然泪下,安慰小继涛说:“爷爷不会让你走,这就是你永远的家啊!”
乡党委和乡政府对王士河的善行义举大加赞赏,积极支持。乡政府想要格外给他一点经济补助,老王摇摇头说:“小继涛有国家给他的救济金就够了,乡里的钱我不能要。”他的话,让在场的人都很感动。其实,就是国家给的补助金,老王也一分没花,而把它存起来,以备小继涛的应急之需。八年时间,他已为小继涛存下了六万元的积蓄。这是何等的大爱情怀啊!有的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说他没事找事,傻子一个。他却说:“我平白无顾地多了个孙子,赚了。”
可他自己的亲孙子,有时候有意见,说爷爷奶奶偏心,不知道远近,有时侯小哥俩也闹点小矛盾。老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又开始做孙子的思想工作:“你小弟,打小就没了爹娘没了家,多可怜啊!咱可不能让他在咱家受委屈,要是那样,我可少了一个亲孙子,你可少了一个亲弟弟呀!你们一定要好好处,将来我和你爸爸都不在了,你更要像亲兄弟一样照顾他。”爷爷情辞恳切,孙子感动至极,再也不向爷爷奶奶报怨了。为了处理好家庭关系,王士河特意对全家人说:“眼下,人们都爱立个什么家风家训,我们家也不能落伍哇,咱们家的家训就是‘和善友爱,勤奋节俭’。”一家人齐声赞同。王士河像一个老愚公,但他不是挖山不止,他是和他的家人一起,共同堆砌一座巍巍的道德高山。小继涛在这个家里,像一株沐春风、遇甘霖、浴暖阳的禾苗不断地长高长壮。
四
2017年9月,白继涛初中毕业后,一门心思想学技术。老王就为他报考了哈尔滨技工学院。临走那天,老王一家恋恋不舍,早早地为他打点行装,生怕落下什么。乡领导来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来了,老王家屋里屋外挤满了人。人们夸赞王家不绝于耳,对小继涛的嘱咐语重心长。王士河的大儿子放弃了去外地送货,儿媳妇也请了假,一家人要亲自送继涛去哈市上学。王家大院沐浴着春风,洋溢着亲情。小继涛再也忍不住了,他紧紧地抱住王士河,哽咽着说:“爷爷、奶奶,你们含辛茹苦抚养了我八年,您二老受苦了,很多时候,我不懂事,让你们为我操了那么多的心。你们始终对我那么好,比亲孙子还亲。我一定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学技术,多挣钱,报答你们的抚育之恩。您二老,可要保重好身体,我要好好地孝敬你们……”话没说完,小继涛已泣不成声,此情此景,在场的人无不为之落泪。
夜已经很深了,王士河却睡不着,他想起了小继涛临走时发自肺腑的话语。是啊,他付出了艰辛,收获了大爱!这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财富,这既是一生的牵挂,更是一生的幸福。除此之外,他还荣获了组织颁给他的“关爱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春雨仿佛广袤平原上悬挂的一帘幽梦,那珍珠般的雨露好像王士河老人无声的慈爱,滋润着孤儿白继涛干涸的心田。是的,春天里的春雪、春风、春水,好似人间的大爱,印下了一位老人的关爱真情,也见证了新时代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