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像一位辛勤的耕耘者,春天,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播撒着金色的种子;夏日,在希望的田野里日夜劳作,挥汗如雨;秋天,在金黄色的大地上收获着累累的硕果……
吕树林同志现任宾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23年来,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岗位上,他执着追求,无怨无悔,勤恳工作,甘愿奉献。2008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两次授予他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哈尔滨市关工委授予他全市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五老”;2011年,中国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授予他全国“中华魂”(中国精神颂)主题教育活动优秀辅导员奖。2015年,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他全省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然而,在这些奖牌、证书的背后,是吕树林同志二十多年来不忘初心,始终如一,不图虚名,默默耕耘的身影。
吕树林和孩子们
“累是一种充实,是一种责任。”
吕树林常说:“累是一种充实,是一种责任。”1995年金秋时节,在县委老干部局工作18年的吕树林同志退休后,就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关工委的这23年里,他全心全意为青少年服务了23年。他2002年初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负责县关工委机关工作和办公室工作。任职以来,他凭着自己的真诚,为关工委工作唱出了一曲“倾心、爱心、热心”之歌,博得了人们的敬重。
他始终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勤奋敬业,以苦为乐,却很少顾及自己的家。他父母住在离县城20公里的农村,平时也顾不得回去看看。1997年春,母亲病故前,他让爱人在母亲身边护理,自己没有请假,耽误工作。1999年秋,父亲病危,家里让他立即赶回,当时他正忙于起草《国庆50周年活动方案》,等把《方案》写完才赶回家。可是,父亲已经病逝,成为他终生的遗憾。他当天安排了父亲的后事,第二天又投入了工作。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三年内他的父母先后病逝,二老病故前,他都是以工作为重,没能在父母的病床前送一口水,喂一口饭。
多年来他从事机关工作,养成了肯学习、勤思考的习惯。《中国火炬》《哈尔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通讯》等工作刊物,他每期必读,还把有关章节抄下来。到上级部门开会,回来向领导汇报,向下传达贯彻,他都亲自写成汇报材料。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搞调研开会、参加培训,他认真记笔记,就连关工委办公室布置图板内容如关工委的性质、任务及各项规章制度,他都亲自撰写印制上墙。为了提高“五老”和基层关工委同志的工作水平,他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查找了许多参考材料,写了4份3万多字的辅导培训材料,在县和乡镇关工干部培训班上宣讲辅导。
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吕树林同志首先抓好工作定位,多次主动向县委分管领导汇报,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县委每年听取1-2次关工委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坚持做到“三纳入、四同时”即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化、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部署、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党委工作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同时总结。为了争取财政的支持,吕树林同志多次协调县财政局同意,在经费、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关工委办公室配备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拨了专项活动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2013年,县关工委经费由执行多年的2.7万元增加到每年10.3万元,多年不能解决的乡镇驻会常务副主任工作补贴纳入了县财政预算。
他热爱党的关工事业,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关工委工作上。2010年8月,全县启动了三年“基层工作年”活动,他起草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内容,有时工作到深夜。2002年以来,他一人干两个人的工作。他起草各种文件、文书、领导讲话、总结经验和情况综合、统计上级材料达130万字,起草和撰写各类材料、文稿200多份,撰写新闻稿件117篇,被省级刊物采用17篇,市级刊物采用66篇,3篇论文被哈尔滨市关工委工作理论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3篇论文在市调研成果交流会上交流,参与总结的6份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
2010年,吕树林同志按照省、市关工委关于加强文档管理的要求,对多年积压的文件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一改过去文档管理混乱无章的现象,形成了一整套正规的管理制度。几年来,已按工作性质划分出上级来文、信息交流、计划总结、基层组织建设等10个门类共10余个项目。对当年的文件、资料他每年年终进行一次整理、装卷、归档。已整理归档102个卷宗,收集多年以来散存的各种文件、文书资料1000余份。整理归档《宾县三年“基层工作年”活动资料汇编》27卷40余万字。
吕树林到学校与孩子们交流
“工作要创一流,干部要齐心协力。”
他常讲:“工作要创一流,干部要齐心协力。”他始终把培养造就一支过硬的工作队伍做为做好工作的重要一环来抓。每当上级有新的活动部署,他首先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和理解,和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抓落实,培训全县关工人员,他亲自撰写讲稿,亲自抓业务讲座。
看一个干部不能光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吕树林同志按照“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和“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活跃起来”的要求,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和特长,注意加强“五老”队伍建设,为“五老”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他在全县6000名“五老”中挑选出2880名聘为“十大员”。根据老同志的特长和兴趣,本着就地就近自愿参加的原则,将县直的老同志编成5个小组。即革命传统教育组、家庭教育指导组、失足青年帮教组、法律心理咨询组和校外活动辅导组,扎扎实实开展关心下一代活动。他以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七·七”事变75周年、“八·一”建军节85周年和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为契机,在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我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等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形式上,他强调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愉悦中升华思想。
为了更好地挖掘“五老”人员的潜能,吕树林同志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2012年1月,在全县把一批责任心强,富有奉献精神的原村两委干部和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充实到143个村、1616个自然屯和65所中小学校的关工组织,村级党支部书记兼任关工小组组长。目前,村屯、学校关工小组成员2880人,其中现任村干部429人,“五老”成员1395人。
“没有职务有义务,没有报酬有岗位。”
吕树林提倡老同志要做到“没有职务有义务,没有报酬有岗位”。吕树林同志按照组织推荐、本人自愿、身体健康、有一定能力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原则,积极组织他们发挥作用。为充分发挥这些老同志的优势,围绕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全县村以上单位组建了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法制教育宣讲团、关爱工作团、净化网吧督察组、“十大员”等团队,让老同志在搭建的平台上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创“双先”活动。以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为主题,把荣辱观教育与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办实事,做好事。针对部分青少年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警示教育、与法同行等活动。倡导建立“一帮一”制度。吕树林同志倡导实行了每名村关工小组成员负责帮助一名贫困学生或有思想问题的青少年,从生活、思想、经济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共结成854个帮扶对子。他关注贫困生、辍学生的学习和困难,2014年以来,他组织“五老”协调68名个体业者与1360名贫困生结对子,捐资助学60余万元。帮助16名贫困高考录取生圆了大学梦,资助38名辍学生、流失生重返校园上学。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有播种就有希望,有耕耘就有收获。如今,吕树林已在关心下一代的岗位上勤恳工作23年了,可他在这片黑色沃土上,仍然辛勤地耕耘着,用“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继续播撒希望,收获金色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