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在农户的塑料大棚里,一个衣着朴实,深入查看的农艺师时而讲解,时而指导……青年农民们佩服地点着头。他,就是一心播撒科技奉献种子的人——杨延秀。
杨延秀,曾任依兰县迎兰朝鲜族乡农技推广站站长,他从退休前到现在一直担任迎兰朝鲜族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充分发挥和承担起乡“五老”和“十大员”职责,切实加强了对全乡关工组织建设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杨延秀同志
杨延秀始终站在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以他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和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默默地工作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舍弃了与家人相聚和对长期重病在身妻子的陪护,谢绝了多家高薪企业的聘请,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长年累月骑自行车达万里,行进在青少年之间,奔波在农户的田间地头、育苗棚室里。只要涉及到老百姓和青年农民科技增收的事情,他逢求必应,都能给予妥善处理,并从来没讲过什么报酬,每年都多次被外市县邀请传授科技知识,多次被省龙广电台特邀在“惠农热线”节目中,向省内外广大农民听众现场直播,讲授农业科技知识,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被大家热情地称为农民身边“最贴心的人”,深受百姓信赖和青年农民的爱戴。他多年来取得市、省、部级农业科技成果奖达30余项,在省和国家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几年来,被评为县、市“先进工作者、五好站长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分别被省、市、县关工组织授予“优秀五老、十大员”荣誉。他的先进事迹在《黑龙江日报》《哈尔滨家报》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依兰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被收集刊登在《双阳红》《他们仍在创造历史——第五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等刊物中,并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根植沃土情系青农
杨延秀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十年动乱和“集体大帮轰”那些不寻常的年代,亲身饱偿了农村的贫困处境,深知农民的苦衷。因此,与农民情缘最深。在工作中无论是接到农户的技术咨询电话,还是接待前来求助的青年农民时,他们那种求助的声音和那种无限期盼的神情,都在深深地振动着他,使之深刻地体会到做为农民的钱挣得是多么不容易。杨延秀更清楚地认识到,青年农民是农村发展振兴的主力军,只有加强对广大青年农民的思想政治、科技文化知识的专业培训学习,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整体提高,方可早日摆脱贫困,达到致富奔小康的目的。因此,他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了对农村青年的培训力度。大部分培训内容,都是在他广泛征得广大农民意见的前提下准备出来的。除聘请有关专家老师讲课外,绝大多数都是农户点名邀请杨延秀主讲。除在本乡各村屯主讲外,还到全县每个乡镇,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达30余次,直接培训农民达6000余人次。同时,他还通过电视讲座的方式,向全县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他被省农广校聘为农民培训专家,每年都无偿赴外市县传授农业高产新技术,受到广大农民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还在全乡组建了一支由青年农民参加的200余人的农业科技示范队伍。培育出了像全省劳动模范胡波、全县“十佳”青年于雷、青年科技示范户贾振风、全国种粮大户青年农民金益华等一大批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从而推动了全乡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实现了广大农民的观念转变,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的增收,每年为科技示范户家庭人均增收达1000元以上。
杨延秀(中)指导青年农民种水稻
科技创新 引领有方
杨延秀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同时,还加强了乡青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为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没有任何经费来源的情况下,他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亲自筹划设计建起了500亩的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承担着省、市、县等科研部门下达的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试验和新的高产栽培模式的示范与研究达30余项。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广大青年农民的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及现场教学的场所。特别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隔寒增温”水稻超早育苗(三超)高产栽培模式的成功示范,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栽培技术和品种选择上得以更加完善。平均公顷产量达到了2万斤左右,有的品种高达2.3万斤,比常规栽培平均增产4000斤左右,现以每斤高出市场价0.2元的水稻价格,帮助农户与加工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增效每公顷达1万元,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引起了社会的轰动,并做为重要科技成果在全县示范推广。
为了确保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效,他连续多年积极配合了当地党委、政府在全县率先开发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项目。率先使全乡8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均达到了国家优质米标准,得到国家认证,协助企业申办了3000亩有机水稻生产认证和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机水稻每公斤可比普通水稻多卖1元钱,填补了全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空白。为全乡5万亩玉米、4万亩大豆申报认证了无公害产品。在全县率先推广应用了水稻大棚育苗技术。并亲自设计、安装建造了较大规模的水稻大棚育苗小区42处,引进智能化水稻催芽车间一座,为工厂化育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他亲自引领广大青年农民创办的以绿色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大豆为主的专业种植合作组织达18个,参加青年农民3000余人,规模流转土地6万亩,合作组织成员比全乡年人均增收1500元。为做大做强全乡水稻产业,每年为水稻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销售订单合同面积达3万亩,协助企业和青年农民到农业科研院、校及有关部门,引进和更新优质品种年达2万余斤,可为企业年增效益200余万元,为青年农民增加收入达260余万元,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上项目的开展,年可为全乡增产粮食2500万至3000万斤,增效2000余万元,人年均增收1000元,促进了乡域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收。
培育青年精英 取得突出成效
在农民致富奔小康活动中,杨延秀把重点放在运用科技知识最具活力的青年农民身上。他在对农村青年科技教育活动中,不单纯注重于科技学习,更注重于青年农民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经常教育他们不但要带头用科技致富,而且还要帮助别人致富。在全乡200余名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中,他们遍布在各个行业,各自有着不同的致富专长,并且多数都能自觉地帮助他人。他培养出的迎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特色养殖大户胡波,自己富了不忘乡亲,除他本人创办养狐、貉场外,还带动其他十几户青年农民搞养狐、貉产业,对有困难的养殖户他一贯坚持以低价赊销,待挣回钱再还本的方式扶持,并全程跟踪服务,其中经他扶持的养殖户徐国才现已发展银狐150余只,2年内可达400余只,年收入可达4.5万元。
由杨延秀带领出的青年农民于雷、金益华、贾振风,由于他们精通水稻种植和良种培育技术,每年试验对比水稻新品种都达20—30个,从中筛选出适宜本地的栽培品种,成为全县青年农民的楷模,除应用新技术种好自己的水稻外,还亲自指导其他村民种好高产田。
由他亲自指导的满天星屯青年农民李柏林,建起了室内6000平方米和室外1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栽培的木耳和各种菇类达400余万袋,年可生产干成品40万余斤,创产值达1200余万元,盈利可达600余万元,可安置富余劳动力50余人,并且向周边村民和贫困户廉价提供栽培原材料100余万袋,带动起20余户贫困村民从事本项行业,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也为村民共同致富起到了一个积极带动作用。全乡以鹿、狐、貉、野猪、蜜蜂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专业户达60余户,在杨延秀的引领协助下,建起的青年特色养殖人员队伍占80%,年创产值200余万元,纯增收入100万元。引导30余名青年农民办起了农家餐饮服务业,建起青年建筑队9个,从事青年运输业的达36人,以青年为主的加工业56个。充份发挥了青年各产业的引领和示范做用。促进了乡域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他还带领乡村关工组织,开展了“关爱团”的爱心关爱活动,对全乡146名留守儿童,64名单亲儿童,11名落榜生进行了重新摸底登记,实施了关爱活动;协调各项资金8.5万余元,实施了对108名贫困生的救助活动,杨延秀同志也得到了百姓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杨延秀用他那真诚朴实无华的品格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广大青年与百姓的尊重和信赖。他几十年如一日,把心血和汗水洒遍了最钟爱的这片土地上,将最为美好的年华和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他所追求的对广大青年科技服务和关爱事业上,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风范。
杨延秀播撒的种子,是在挫折和坎坷中破土发芽的;杨延秀的幸福时刻,是在艰苦耕耘中孕育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