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是2015年7月,我在政协机关退休后。区委正在选配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领导念我在岗位期间的突出表现和政绩,把我选了进来。对关工委的工作,我并不陌生,早在岗位时也曾多次接触。特别是我写的《双城堡阻击战》一文,幸运的被关工委作为教育青少年的历史教材,在全区中小学宣讲,反响良好。这回我从事了这项工作,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对这份工作我格外珍惜、热爱,重新焕发了精气神儿。怀着兴奋的心情,我积极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心下一代责任重大。面对双城近十万名青少年受关爱教育的群体,主任王明才旗帜鲜明的提出引导教育帮助青少年“迈好步、走好路、搭把手、解疑难、量力行、发光热” ,加强关工组织建设要“强队伍、重调研、育典型、创品牌”等30字工作方针。希望在孩子的心头,责任在你我肩头。在老主任言传身教的带动影响下,大家齐心合力,九牛爬坡,各个出力,双城区关工工作彰显活力。我在关工委负责抓典型,搞宣传。于是,我俯下身子扎到基层关工组织和“五老”及青少年培养教育之中,挖热点、找亮点,推进关工委工作深入发展。
科普书店经理付科举,父子同圆一个梦,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张罗要办青少年免费图书馆。关工委得到这个信儿,人人喜出往外,立马倾巢出动,并派我为联络员。私人办公益图书馆前所未闻,不仅在双城,就是在全省尚属首例,工商和文化部门都说,从没办过这样的手续。付科举首开先河,为青少年服务敢闯新路,实在令人敬佩,我走进了他。付科举六十开外,他原是油米厂下岗工,为了生存,以摆书摊为生,后又办起了书店,吃尽了苦头。在他经营书的岁月里,时常被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所打动。2015年,他拿出了全家10多年积蓄的一百九十多万元,创办了首家私人“科普公益图书馆”。为了把老付的图书馆办好,关工委主任王明才和常务副主任南明良率驻会成员,帮助老付谋划图书馆的发展。成立了由关工委领导参加的科普公益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制定了10余项管理制度。为参与管理的10名“五老”志愿者颁发了聘书。并授予科普公益图书馆为“全区青少年读书教育基地”,颁发了奖牌。
随后付科举又拿出了几十万元组织青少年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向特困青少年捐款捐书。为了让偏僻农村孩子都能读到书读好书,在公正街道和杏山镇办了儿童之家。在与付科举频繁的接触中,我看到,他每做一件善事脸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老付煞费苦心,耗尽全部精力和心血,为下一代健康成长甘当蜡烛,甘做春蚕。我以《他用大爱托起明天的太阳》一文上报后,在各级党政和关工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关工委网在第一时间发表,阅读量上万人。省关工委刊出专门工作简报,尔后省《双阳红》和《哈尔滨关心下一代》刊物相继刊发。不久,省、市关工委领导纷纷来双城“科普公益图书馆”调研,哈尔滨市关工委主任杨国俊第一时间专程赶来,他兴致勃勃观看了“科普公益图书馆”后,高兴地说:“付科举办了一件伟大的事业,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是哈尔滨市企业家们以及广大‘五老’同志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原双城区委书记逯景隆动情地说:“付科举他能用自己多年积累的有限资金开办图书馆,他不仅在双城第一,而且在哈市乃至全省也是第一。打造书香双城,我们都要学习他、宣传他、支持他。”最近科普公益图书馆又被省关工委推荐“全国优秀儿童之家”。仅仅四年多,付科举获得各种奖牌20余块。“科普公益图书馆”这个双城关工委工作的品牌,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并转化成社会关爱力量,我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为了下一代,我作为关工委的一员,感到光荣自豪,并倾其所能。
做好关心青少年工作,是关工委工作的主旋律。把自己融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之中,当然要付出一些精力和血汗。 2017年,联兴镇关工委反映,兴功村有个13岁小女孩,叫刘雨晴,为照顾患脑出血半身瘫痪的奶奶,而无奈辍学。区关工委得知此事,闻风而动,与镇党委、学校共同呼吁社会对小雨晴展开帮扶救助。为了扩大舆论宣传在社会的影响力,我同镇关工委的同志来到了小雨晴的家,屋内四壁挂满了冰霜,闪着银光。炕上的老奶奶不时发出呻吟声。正在给奶奶喂药的小雨晴,身穿破旧羽绒服外套着退了色的校服,一双小手冻得通红,嘴唇发紫。看到此景我心里酸酸的,五味陈杂。当我们问起她的爸爸妈妈,小雨晴瞬间眼泪流了下来,她一边哭一边说:“我5岁那年,爸爸外出打工,妈妈照顾年迈的奶奶和我,家里穷的叮当响,妈妈无奈离开了家, 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10岁时爸爸身患重病不能下地干活了,奶奶也因着急上火患脑出血半身瘫痪,为了给爸爸奶奶治病,家里外债严重,后来爸爸病故,奶奶又不能自理,我咋忍心丢掉奶奶自己上学啊?……”说到这,小雨晴哽咽了。我是从不爱落泪的人,可我竞然泪流满面,心里翻江倒海,小雨晴多么需要全社会伸出大爱之手,抚慰她那颗幼小的心灵,圆她的就学梦啊!小雨晴不就是全国困境儿童中的一个缩影吗?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党中央倡导的,救救这个家,救救这个孩子,我的内心在呐喊!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我含泪写下了《小雨晴的命运》这篇报道。小雨晴的不幸在社会传开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牵动着各级政府和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心,区镇关工委、小雨晴学校的师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时间全区涌动起大爱的暖流,主动帮扶,无私奉献的慈善捐助象春风,吹遍了古堡双城的各个角落。政府出资给小雨晴家破落的房屋翻盖一新,免费为她家安装了自来水、电暖气,村上为她和奶奶交纳医疗保险。联兴学校于鹏校长为小雨晴减免了饭费、书本费,获得了每年助学金1750元。收到各类捐款7万余元。在这些捐款中,有的是企业家、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和学生、退休老人、下岗职工。一位操着外地口音、衣着褴褛、不肯留下姓名的农民工拿出500元钱塞给小雨晴:“孩子,叔叔身上就这么多钱,你拿去上学吧。”小雨晴家左邻右舍的阿姨们轮流无偿帮助病重的奶奶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小雨晴在各级组织和好心人的关怀下重返校园,并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少年。2018年,被省精神文明办授予“龙江好少年”称号。
这几年,为了更多的展示双城广大青少年、各级关工组织和“五老”的风采,营造全社会的关爱氛围,我深入基层相继报道了“孤儿白继涛”、“美德少年李美萱”、“小老板王继东”、“赵凤圆了大学梦”、“青年致富的领头雁王东亭”、“乐教助学陈德民”等20多个典型。这些先进典型的宣传,不仅扩大了双城区关工委的知名度,而且增强了与兄弟区县关工组织的联系,特别起到了对本区青少年和广大“五老”的鞭策鼓舞。
经这几年的实践,我越发感觉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宣传工作,是推动关工委工作的动力,也是推动全区关工委工作的不可缺失的,能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今年初,区关工委组建了“五老”通讯员队伍,我组织他们开展了实地业务培训,提高了大家的调研采访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讯员撰写的30多篇稿件都被网络媒体和报刊选用,成为双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靓丽风景。
四年来,我们在国家、省、市、区报刊、电台和网络等媒体发表关于青少年教育、“五老”方面数百篇新闻稿件和文学作作品,使双城区关工委的宣传工作,分别被省、市授予先进集体。我也被省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和关工委评为先进个人。2017年,我作为哈尔滨市各级关工组织的唯一代表,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关工委在北京召开的首届通讯员会议,并为我颁发了通讯员证书,还荣幸地与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在一起合影留念。尤其我的散文作品《母亲那件蓝布衫》《母亲的梦》等均被《中国火炬》刊发,还有《守望人》被《北方文学》刊用,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也为关工委工作助上一臂之力。
在我采写一篇篇稿件中,总有一股暖流涌向心里。看到许许多多青少年从贫困中走出,从迷蒙中唤醒,重新走进课堂、重新步入和谐社会中;看到“五老”重新焕发青春,为新时代出谋献策发挥余热,我感到十分欣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关工委的工作,也给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给我注入了告老还童的活力。在我生命的余年中,理应为关工委工作献上余热,做些贡献,这就是我的关工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