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们无忧无虑的读书,不能忘记为我们谋幸福而牺牲的无数烈士啊……”在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广场上,经常有一位耄耋老人对青少年和市民进行演讲,他身后是一张张由剪报拼接成的几米长的宣传图片画轴,图片上是有关革命先烈的事迹和建党、建国等有关大事件。
这位老人叫孙延禄,呼兰区退休的历史老师,退休以后,他不打麻将,不聚堆聊天,每天都是在忙忙碌碌,工作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岗位上,人们称他为“怪老头”。

孙延禄老人一米六的身高,体重八九十斤,小巧玲珑的样子。他经常戴着一个很大的旧绿军帽,为了戴牢帽子,在帽檐周围垫上一圈报纸。上衣是八十年代绿色军装,一条蓝裤子,也不知穿多少年了。他这不合时宜的装扮走在街上,不认识的人感觉这个老头奇奇怪怪,认识他的人问过她:“老爷子,你也不缺钱,怎么不穿点新样式衣服,咋那么抠门?”他却不服气的说:“我就穿这得劲儿,讲究那些样式没有用!我有钱,给贫困少年捐点,那才是正事!”这个“怪老头”可了不得,经常在关工委召开的会议上受表彰,是非常有名气的“五老”。
孙延禄老人性格也怪,怪在花钱和攒钱上,老爷子是退休教师,退休金很高,可他在吃穿用上特别节俭。不但舍不得花钱,却是花钱买“破烂儿”!专门收购人家早已淘汰的旧物,旧报纸、旧画、家具、旧农具、旧生活用品、旧石器等。以前家住平房还好,有院子,这些东西搬了几次家都跟着走,后来上楼住了,儿子说:“爸,把你那些破烂儿扔了吧?”他却说:“那是我的宝贝,你不许扔,咱这平房不许卖,我要留着装东西!”就这样他花了很多人力、财力,收集的老物件和文献资料堆满了院子和屋子。

呼兰修萧红故居时,为了展示呼兰历史风情,区里要征集一些上世纪的历史文物,老爷子知道后,马上把20余件石器和几件旧家具送了过去,本来可以卖个高价,可他却分文不取,说这是留给后人的,是在积功德!就这样,他的很多宝贝现在都安放在萧红故居,供游人参观赏鉴。
一般退休人员在离开工作岗位后都会马上断绝和工作有关的事而专心于家事,专注于个人的艺术爱好或者旅游各个地方、,孙延禄老人这个“怪老头”却“执迷不悟”,教一辈子历史,退休了还没有从历史这个圈子里走出来,依然整天研究世界、研究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几十年如一日,叫都叫不出来。
孙老退休后除了继续收集旧物、旧文献外,还延续了他工作期间就形成的剪报习惯,几十年来每年必订报纸,每天必取必看,有用的必剪下来留存,有时是整版留存。为了把留存下来的整版和小块报纸保存好,他可费了不少脑筋,他买来整张的厚大白纸,买来透明的塑料膜,再把零散的剪报分成类别,把一类的放在一起按一张白纸大小排好版面,然后粘贴在纸上,在版面上下左右或空白处还要写上一些概括或点题的话,设计好后再双面包上一层塑料膜,这道工序是很难的,也是很累的,他却是乐此不疲。
除了剪报外,他还收集购买各种彩图,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了能长久留存,他给这些东。包膜,近几年有了机器包膜,贵重的资料他花钱去包。
孙老忙禄这些,为的是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做革命传统展览。从春暖花开开始,一直到秋末天冷,他在公园或者中心广场,选个风和日丽的天儿,人流多的地儿,找二个能固定绳子的树干、电线杆或墙垛等地方,绑上一根长十米左右的绳子,绳子上放上许多大夹子,再把一张张他制作好的图片用夹子整齐地按顺序夹好。摆好后,有路过的人来围观,这时,孙老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结合展出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尤其是对前来观看的青少年,他的讲解更加细致耐心。老人家的展览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再加上他的精彩讲解,让前来观看的人会驻足很久,受益匪浅。

但也有个别人说:这老头儿翻出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有啥用,大白天不在家好好呆着,风吹日晒口干舌燥的图啥,是不是不正常?
尽管有风言风语和个别人不理解,观看展览的人有时多、有时少,孙老却是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展览至今,孙老就有这股怪劲。
自2001年以来,孙延禄自费六万多元举办各种展览,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在呼兰的许多街道、社区、学校、广场都展览过他的图片资料,他结合图片发表的激情演讲和解说激发了无数参观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清华大学获悉他的事迹,邀请他参加了中国老年人才论坛会议,会上交流了他的论文。
近二十年来,他的展品分批在区内中小学校、区内企业和街心广场展出三十余次,很多小学生观看展览后把感想寄给他,他成为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在区委老干部局、区关工委的支持下,他成功举办了举办了毛泽东诗词图片展,并现场请市民青少年朗诵诗词。许多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都来观展并高声诵读毛主席诗词,那充满敬仰、充满自豪、充满稚嫩的声音让老人家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些年有人曾高价购买孙老的展品,他说啥也不卖,他现在还在继续每天整理新的图片资料,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关心下一代的人永远是年轻,孙延禄老人正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不忘初心,在传承历史文化、教育青少年关心下一代的路上朝气蓬勃。